11月6日, ECIMA国际两轮车博览会于意大利米兰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世界顶级车展之一,展会吸引了世界范围内7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不乏一些摩托车、自行车及滑板车领域的世界知名品牌Honda、Yamaha、Ducati、Kawasaki、BMW等行业翘楚列席展厅。在众多世界知名厂商中,刚刚成功赴美上市的中国品牌小牛电动也列席现场,并展出了旗下全系产品,包括上市不久的NGT和M+两款主打欧洲市场的产品。参与世界声誉卓著的车展,并展出了旗下全系产品,成功赴美IPO后小牛的首次亮相足够惊艳,牛电科技CEO李彦认为,上市带给小牛全新契机,小牛将在服务好国内市场的同时,继续向海外市场深耕拓土,传递中国品牌的智慧和服务。
(小牛电动车亮相ECIMA展)
众所周知,国内企业出海并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非易事,在上市前牛电科技还尚属创业公司,而如今在欧洲、东南亚设置8家旗舰店,海外销售网点超过600家,覆盖20余国家,中国血统的智能电动车正在发挥它国际范实力,小牛电动是如何实现的呢?
从理念到品质小牛欲解锁更多城市
自2015年6月,小牛发布首款产品——小牛智能电动踏板车N1以来,小牛就秉承着“科技、潮流、自由”的产品理念开启了属于它自身的征程。产品研发设计上,在追求更卓越的性能与时尚颜值的同时,小牛还以场景为突破口,进行场景化的产品定制。代表性能的N系列与彰显设计M系列以及主打城市便捷的U系列,都已经实现各类出行使用的全场景打通,从单纯的出行工具开始向追求个性、热爱生活品质化的“轻生活”态度进行引领。
别人只是在制造产品,而小牛制造的却是基于电动车的lifestyle品牌。如果说专注锂电电动车制造助力了小牛差异化产品路线,那么智能电动车的解决方案便让这种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了。GPS定位、防盗、防倾倒、电磁锁……小牛通过自身的技术和探索为产品赋予了更多“智慧基因”,通过Cloud ECU,小牛可以掌握近50万小牛用户的使用习惯与使用场景等画像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小牛的骑行体验和续航里程等进行进一步优化。
此外,小牛独特的家族设计,是其能够在众多品牌中独树一帜的原因,从N系列的与众不同,到M系列获得全球7项设计大奖的至高荣誉,再到U系列简约自由,大道至简的设计已经成为小牛的标签,在很多人眼里,小牛俨然已经是一家设计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小牛基于自己的产品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已经成长为一家品牌公司,丰富的文化衍生周边,多次与国内外大品牌联合,让小牛逐渐清晰其城市出行品牌的定位,在“改变出行,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理念驱动下,小牛的未来发展更值得期待。
(小牛电动MOVO共享版亮相ECIMA展)
从产品创新到模式升级深耕国际化商业布局新生态
自从2016年8月,N系列产品首度进入欧洲市场以来,小牛便开始耕耘海外市场,并非单纯将国内的产品销售出去,小牛从产品生产到销售途径的设置都充分考虑到海外市场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海外发展策略。
一方面,国内线下门店+电商的策略实现在海外市场的有效复制。截至目前,在欧洲已设置4家综合旗舰店,分布在阿姆斯特丹、巴黎和巴塞罗那;在东南亚市场则设置在尼泊尔和泰国共4家旗舰店;旗舰店外,小牛在海外设置的销售网点超过600家,覆盖23个国家。与此同时,小牛还开启了海外电商的合作试水,小牛在ECIMA上展出的面向欧洲市场的NGT和M+两款产品,都已经在lndiegogo平台上开启了众筹预售,打通海外市场电商通路。
与此同时,小牛也在尝试新的运营模式,正在与小牛合作的共享租赁运营商MOVO,就开启了小牛产品进入欧洲分时租赁运营模式的新尝试。李彦认为,国内的共享经济非但没有对小牛产生影响,还使小牛成为了这一模式在海外的受益者。
据了解,小牛已同欧洲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Europcar以及法国世界最大停车场公司Indigo进行战略合作,目前小牛的分时租赁模式已经遍布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墨西哥等地,明年还将进一步实现规模化投放。让这些欧洲企业最为看重的,则是小牛超过其他品牌产品的智能基因。
在海外市场最早提出电动摩托车概念的是宝马,后续Govecs、Emco、Kumpan等诸多品牌进行了跟进,而初入欧洲的小牛却迅速站稳市场,实现了与宝马等大牌厂商的同台竞争。一定意义上,常规销售渠道与共享渠道的双措并举为小牛在海外市场持续开土拓疆提供了更多机会,而这两种方式的相辅相成也打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业态,这为诸多国内厂商布局海外市场提供了标杆性的发展路径参考。
事实上,无论是锂电市场的发展前景,还是小牛在海外全新商业布局的探索,都在为电动车行业继续探寻出路创造着巨大机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持续攻城略地的小牛并非在单纯做一种商品的销售,而是整套服务和健全出行理念的销售和传递,由智慧、环保、轻松为代表的“下一代出行”理念正在进一步对城市交通和人们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来看,小牛在城市出行上有着充分的探索,未来小牛是否将尝试更多城市出行领域的产品,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更智能、更便捷的出行服务,都值得我们期待。
编辑:爱车迷
本文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出处:爱车迷 - http://www.iautofan.com/changshang/20181108/441200.html